專利侵權會犯罪嗎?如何計算專利侵權的賠償數額?
專利侵權本身通常被視為民事違法行為,而非犯罪行為。侵權者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,如停止侵權行為、賠償經濟損失等。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專利侵權行為可能與刑事犯罪相關聯,例如:
1. 故意侵權:在知曉某項技術為他人專利的情況下,故意制造、銷售、許諾銷售、進口專利產品,或使用專利方法的行為,且情節嚴重,可能構成刑法意義上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。一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對此設有專門罪名,如中國《刑法》中的“假冒專利罪”。
2. 大規模制假售假:大規模仿冒專利產品,形成生產、銷售鏈條,嚴重擾亂市場秩序,情節惡劣,可能觸犯刑法中的非法經營罪、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等相關罪名。
3. 商業秘密關聯:若專利侵權同時涉及竊取、泄露或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,可能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。
4. 海關監管:在進出口環節故意侵犯專利權,逃避海關監管,情節嚴重的,可能觸犯走私普通貨物、物品罪等。
總之,單純的專利侵權行為一般屬于民事侵權范疇,不會直接導致刑事責任。但如果侵權行為伴隨惡意、欺詐、大規模制假售假、嚴重擾亂市場秩序、侵犯商業秘密、逃避海關監管等情節,可能觸犯刑法相關規定,構成犯罪。
計算專利侵權的賠償數額:
專利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通常依據相關法律,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及其實施細則,以及司法解釋等,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:
1. 實際損失:以專利權人因侵權所受到的損失為依據。這通常包括因侵權導致的專利權人產品銷量下降造成的利潤損失、合理的預期利潤損失等。計算公式可以是:專利權人因侵權導致的產品銷量減少量 × 每件專利產品合理利潤。
2. 侵權獲利:以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為依據。這通常是侵權產品的銷售總額減去成本和合理稅費后所得的利潤。計算公式可以是:侵權產品銷售總數 × 每件侵權產品的合理利潤。
3. 許可費倍數:當實際損失或侵權獲利難以確定時,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一定倍數確定賠償額。倍數通常在1至5倍之間,由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酌定。
4. 法定賠償:在前述三種計算方法都無法適用或難以計算時,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、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,在法定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。在中國,根據《專利法》規定,法定賠償的范圍一般在人民幣3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。
5. 合理開支:除上述賠償外,專利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,如調查取證費用、律師費、訴訟費等,也應由侵權人承擔。
實踐中,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,可能會綜合運用上述方法,兼顧補償受害方損失、懲治侵權行為和預防未來侵權的目的。在特定情況下,如涉及標準必要專利侵權時,可能還會考慮FRAND(公平、合理、非歧視)原則,以及許可費的計算方法。具體的賠償數額需根據個案情況詳細計算和論證。